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10月11日讯(记者 胡津玮)近日,记者从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该局开展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试点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据介绍,本次市市场监管局以完备的信用监管制度,领先的信息化系统为基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方法,聚焦企业潜在失信风险,突出预警防控,构建企业信用风险分类分级监管指标体系,积极探索开展差异化监管,扎实推进了深圳企业信用风险分类分级体系建设。

企业信用风险分类试点数据分布图

据悉,市市场监管局先后出台《深圳市商事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办法》《深圳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规定(试行)》,实施差异化监管,扩大社会监督,促进商事主体诚信自律。并在此基础上,该局构建商事主体信用监管平台、智慧市场监管平台以及鸿蒙协同云平台,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立“1+11+74+N”智能指挥体系,强化监测治理能力,初步形成业务闭环、全程留痕、过程可查的市场监管智慧化体系。

2021年4月,深圳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落实事中事后监管”获国务院督查激励通报表扬。同年7月,发展改革委印发深圳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深圳市场监管“‘秒报秒批一体化’智慧审批”等7项举措入选。目前,市市场监管局已建立包含63项指标的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对全市登记在册的共213万家企业进行信用风险分类,实现信用风险的自动分类、动态更新。

据了解,企业分类分级结果首先应用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按照企业分级,设置双随机关联抽查比例,按照信用风险从低到高的六个级别,分别设定从2%至50%的抽查比例进行差异化监管,率先在2021的企业年报和公示信息抽查中运用;同时与定向抽查相结合,以分类分级结果为基础,结合监管的不同需求,建立专项检查模型进行定向检查,如构建虚假登记模型,识别虚假登记高风险企业1397家,经现场核实全部企业均通过地址无法取得联系,被依法列入经营异常名录,问题发现率。2020年,市市场监管局在C、D等级的相对高风险企业中,建立“空壳公司”逻辑模型,通过社保参保人数、经营许可项目、名下资产登记情况、公司章程修改记录、年报申报情况等等条件,识别出1万家疑似“空壳公司”,并下发名单进行定向抽查。截至目前,有863家企业经案件查办属冒用他人身份已被撤销登记。

企业分类分级更与重点行业监管、商事登记准入相结合。结合餐饮行业、特种设备行业等重点领域监管业务需求,建立重点行业指标体系和监管模型,为重点行业监管提供依据。针对虚假登记高风险企业和识别为“空壳公司”的企业,经现场核查不在登记住所经营的,除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外,还纳入风险预警库,与商事登记系统关联,在商事登记时启动实质性审查,在“秒批”时予以拦截。

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市市场监管局将继续深入推进信用风险分类分级在各项监管工作中的应用。依托建设全市商事信用与事中事后智慧监管系统,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将分类分级模型及风险预警功能嵌入系统,实现对企业信用风险自动判别、自动分类,并通过API接口与市市场监管局内部监管系统、政府各部门业务系统对接,实现与双随机抽查、日常监管的深度融合,实施差异化分类管理,并实现实时反馈检查结果,不断调整指标和模型,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原标题《扎实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分级体系建设 深圳实现对213万家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

来源:深圳特区报